社交电商将成主流趋势,如何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
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商品时,第一时间肯定会在脑海中浮现“这商品我在朋友圈见过”、“这商品我朋友也在用”等等,这些看起来不足为奇的画面却是对这个商品最好的宣传!这些现象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变得更为普遍,进而决定了社交电商的出现。一、社交电商发展背景
社交电商即是电子商务衍生的一种新模式,主要依靠于人际关系网络,以社交媒介为传播途径,通过社交互动的手段来达成商品交易。在社交互动中,关键性的角色则是“意见领袖”。
“意见领袖”这一概念最初是在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中,由作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。在商业社会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塑之后,营销学的学者也注意到了意见领袖们对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,他们对意见领袖创造了新称呼——“Key opinion leader”,即KOL。
最近几年,KOL与电商联系颇为频繁。自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以来,淘宝在中国电商界制霸数年,京东靠自营谋得了一席之地,但京东的体量依然与淘宝相差甚远。2015年,拼多多正式上线,依靠社交完成裂变,此后云集、贝店等电商纷纷崛起。社交网络成为电商破局的新力量,KOL以“人”为中心的分享式售卖,比重不断攀升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意购买朋友推荐的产品。
KOL的边界再次延伸,从营销学进入零售界。他们不仅仅影响着用户的消费决策,更为消费者搭建通向商品的路径;同时还负责沟通用户诉求。他们也被称作“店主”,成为社交电商网络内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近几年,社交电商攻城略地,渐成电商的主流趋势,这其中的商业逻辑究竟是什么呢? 二、社交电商的商业逻辑
1、社交电商能激发新流量。
近年来,中心化电商流量增速放缓,价格趋高已是事实。社交电商以人的信任关系为基础,靠用户分享和个人信用背书聚集流量,KOL们协力构筑了去中心化的高速裂变的社交网络,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的大背景下重新找到电商生机。
2、从 “中心化”到“去中心化”
如今,在这个用个体连接世界的时代,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大不相同。社交电商是多对多的去中心化,碎片化地连接供给和需求。用户不仅仅是流量,也是分享者和建设者,他们在使用服务的过程中,慢慢变成店主,基于自用感受生成产品体验感受,并向他人传播。此时他们的角色就是输出观点和服务的意见领袖。
比如消费者去超市买一瓶护肤品,那当然不需要过多的交流,但在如果在电商平台买一瓶护肤品,用户极有可能会寻求基于自用的真实推荐。消费升级需要一定的沟通,这会成为未来电商的核心竞争力。
3、释放零售边缘力量。
中国有数千万宝妈,在职场不受重视,时间碎片化;天猫、京东等电商的发展,对线下的导购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,导致少数导购员离职,近半数导购员上班闲置时间较长。这些就是零售边缘力量,他们虽然不是传统零售界的主力,但是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完全可以被挖掘,壮大社交电商的基础力量!
除此之外,较之于传统电商行业,社交电商的入行成本更低,自然也就成为这些零售边缘力量“轻创业”的首选。 三、供应链成为社交电商大潮下的关键竞争
说起微商,可能大家都不陌生。没有执照的护肤品、功能惊人的中药、减肥代餐、针灸等等,微商曾经因三无产品和夸大宣传陷入泥沼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社交电商与微商圈子有一定的重合之处——微商是最早践行“社交化”的,他们自带客群,是社交电商早期争夺的焦点。
但是对于微商来说,朋友会相信你的第一次推荐,但倘若产品不够好,或者比别处贵,对方便会丧失信任感,甚至再也不复购。且这种不信任感会通过社群放大,因此社群电商的商业根本依然是服务体验和商品体验,这是体现平台价值的地方。
相比之下,社交电商的品质更高、盘子更大、投入的资源也更多,在发展策略上追求的是长期和持续的发展。微商和社交电商都是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获得流量,但社交电商以中心化的方式输出服务,供应链、产品页面、仓储、物流、客服都倾向于集中把控。
从“低劣产品的病毒性植入”,变为“分享品质好生活”,社交电商的供应链变革、体系化服务输出是关键。
除传统百货商品之外,中国物流被打通的大背景也掀起了一股“生鲜”热,聚划算、拼多多都在摸索尝试农产品上行。蒋凡兼任天猫总裁后,推动聚划算帮农产品建立标准、做好品控,推动上行。但是光有供应链还不够,自营业务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仓储,京东的压箱底秘技就是自建的仓储物流体系。但是自营模式和供应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品控制力、优化购物体验,其效果如何还是要看成效,看KOL们的服务是否让消费者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,进而推动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的跃升。